作者:奥斯卡·塞德瓦尔 编译:酷玩潮
随着夏季渐渐临近尾声,一些乐高玩家的脑海中又开始浮现出那个熟悉的名字——“飞船九月”(SHIPtember)。
对于“连年参战”的资深玩家奥斯卡·塞德瓦尔来说,这可不是拍拍脑袋就能完成的事。
飞船九月的筹备,早在夏天刚开始时就已经悄然启动。
这篇文章将带大家走进奥斯卡的备战日常,看看他如何规划、设计、拼搭并测试他的新一代星际战舰——一艘不仅要炫酷,结构还得稳固,且充满创意的“梦想飞船”。

什么是“飞船九月”?
“飞船九月”(SHIPtember)是一个始于 2013 年的乐高社区搭建挑战,由乐高圈知名玩家西蒙·刘发起,原载于 BrickNerd 网站。
活动规则其实不复杂:在整个 9 月的 30 天内,完成一艘长度(或任一方向)超过 100 个乐高单位的太空飞船。
这名字的含义同样硬核:
“SHIP”是“Seriously Huge Investment in Parts”的缩写,直译就是“对零件的巨大投入”。
一艘像样的 SHIP,动辄就要上万颗零件。不过大部分玩家也不会真的一年只为它“倾家荡产”,更何况,拼搭的乐趣和完成后的成就感,早已远远超越成本本身。



虽然活动没有奖金、没有官方评委,但设有社区最受欢迎奖,由所有参与者投票选出前三名。这些作品还会被印上当年的 SHIPtember 年度海报 C 位,成为玩家们梦寐以求的荣耀。

规划搭建一艘“飞船”
并不是每位玩家家中都囤着整墙整柜、覆盖各种颜色的乐高零件。以奥斯卡为例,虽然零件数量已经相当可观,但要随心所欲搭建、任意配色,还远远不够。
现有的零件量或许只能拼出一艘“全灰款”太空飞船。但灰色飞船已经泛滥成灾,想要脱颖而出,仅靠灰色远远不够。
因此,提前几个月开始规划飞船的整体风格和配色,并着手购买所需零件,是准备工作的关键。
通常从设想飞船形态和主题开始,再反推所需零件的颜色和种类。有时一块偶然淘到的彩色零件,也能激发整艘飞船的灵感。
提前准备避免了在 9 月开始拼搭时陷入“边拼边找”的混乱,更让创作过程充满掌控感与乐趣。

提前构思设计——关键一步
真正动手搭建前,提前思考整艘飞船的设计方向,往往是准备工作中的重点。几个关键问题可以帮忙理清思路:
是基于已有乐高模型来“改装”出一艘飞船?
还是参考一幅手绘草图来建构?
又或者——最具挑战性也最自由的——从零开始,完全依照自己的想法打造一艘原创飞船?
这三种方式各有利弊,最不推荐的是第一种——基于现有作品改造。已有框架容易束缚创意,一旦无法完整呈现脑海中预设的细节与结构,拼搭过程中容易失去热情,甚至半途而废。
创造属于自己的飞船,更像是一场完整的构思与自我表达。从零开始,或以模糊概念为起点,灵感在搭建过程中不断生长,作品更具个人风格。


基于已有设计——不错的起点
已有飞船设计经过完整构思与视觉打磨,具备极高观赏性。将其转化为实体乐高作品,完成度通常不会令人失望。基于已有设计进行 MOC,常见两种方法:
- 尽可能忠实还原外观细节;
- 仅提取整体造型和风格,自由发挥。
后者更灵活,尤其适合刚尝试搭建大型飞船的玩家。
以“飞蛾号”(Moth)为例,灵感来自概念艺术家约翰·沃林·利伯托的一幅插画。原画只有单一角度视图,没有完整结构和细节。细节缺失反而留给创作者广阔想象空间,无需逐一还原每个部件的位置和比例,可以根据零件和理解自由设计。这种自由度降低制作难度,更激发创作乐趣。


依据现有作品搭建星际战舰
在参考已有设计搭建大型复杂的星际战舰模型时,准备工作不仅仅是复制图纸。还需要确保拥有足够数量且颜色正确的积木,并制作一个“星际战舰九月”专用标尺——长度为 100 个单位,以便直观感受飞船的实际规模。
基于个人想象搭建星际战舰
基于纯创意打造星际战舰,往往带来最强成就感。看着脑海设计逐渐成型,体验难以言喻。
虽然挑战较大,但几个建议助力起步:
- 制作灵感板
Pinterest 是极佳的图片收藏和发现平台,适合搜集灵感。只需搜索“spaceship”,即可获得大量相关艺术作品。点击喜欢的图片,Pinterest 会推荐风格相近内容。
通过创建不同主题灵感板(如“生物机械宇宙飞船”、“色彩缤纷宇宙飞船”),有效整理和归纳想法,为设计提供素材和启发。

- 草图绘制
已有初步创意时,用铅笔和纸画草图非常有效。
比如只对船头有想法,先画船头草图,再设计其他部分的变体。
以“Malediction(诅咒号)”为例,最初从简单草图开始。创作者希望作品带有《星球大战》风格。
搭建过程中遇到思路瓶颈,将未完成的星际战舰图片打印出来,用笔涂画标注,帮助理清搭建思路,推动设计。


- 核心部件法
常用且有效的搭建法。
先选定一个特定零件作为设计起点,仔细观察思考形态与结构。
这种方法为创作搭建具体框架,激发想象力,避免完全空白设计的难度。
相较纯零起点,能帮助快速进入状态,逐步拓展细节和形态。

- 即兴发挥
即兴搭建同样可行。习惯此法的搭建者,可直接动手,边拼边调整设计,观察最终作品。
虽更自由,但缺乏规划可能导致部分区域仓促完成,影响整体完整度和细节表现。

星际战舰的结构完整性
即兴搭建虽自由,但建议先了解如何打造坚固框架,为后续搭建奠定基础。
无论设计思路如何,确保星际战舰内部框架坚固关键。打造拥有众多突出部件的巨型战舰,所需零件量比小且扁平战舰更多。是否拥有足够科技件搭建 100 个单位长度?甚至是否需要科技件?均值得探讨。
规模较小时,内部强度与重力问题不明显,借助多个支架固定可规避。规模扩大后,内部结构必须承担整体重量,实现自支撑,甚至一条“腿”即可稳定支撑模型。
2014 年,有篇文章对设计思路帮助极大。至今,Hiub Versteeg 制作的坚固框架示意图依然被广泛视为内核结构参考。

横梁结构测试:打造坚固飞船框架的实践对比
当手头拥有大量科技件时,选择结构方案 B 似乎顺理成章。
然而,关于方案A是否具备更高强度,尚无确凿的数据支持。因此,一组结构刚度测试成为验证两者优劣的绝佳机会。
测试方法简单有效:将横梁架设于两张桌子之间,在其正下方悬挂一个 2 公斤重的水桶,模拟飞船结构在重载情况下的表现。目标并非让横梁断裂,而是在相同重量下测量其下垂程度,从而评估结构的实际强度和稳定性。测试时,棕色“木板”作为参考物体,帮助对比各方案在相同条件下的表现。

方案 D:积木与薄板横梁
结构由一排常规积木构成,辅以上下薄板填补空隙。该方案表现极为脆弱——在未加载任何重量时,长度达到 100 个螺柱时便已难以自持。

结果:加载测试重量后,横梁直接断裂,为本轮测试中表现最差的结构形式。

方案 C:科技件与薄板横梁
结构由两排科技系列积木搭建而成,拼接方式错开空隙,并通过科技系列栓钉加强连接。为提升强度,结构上下额外搭配薄板。


结果: 横梁下垂 46 毫米,虽然并非理想表现,但能够承载完整重量已属意外。
方案 B:锁扣式科技积木与薄板横梁
采用双层科技件夹带两层薄板,并使用 3L 提升臂在两侧锁紧,形成稳定闭合结构。这种组合在许多星际战舰作品中作为主框架使用,已被实践广泛验证。

结果: 横梁下垂 28 毫米,表现稳定且在承重测试中保持良好状态。
方案 A:支架横梁
由两层科技件加两层薄板构成,配合支架封闭积木之间的所有缝隙,旨在进一步提升整体稳定性。

结果: 横梁下垂 30 毫米,表现略逊于预期,未能明显优于方案 B。
改良版方案 A:加强型支架横梁
在方案 A 的基础上进行加固:除支架外,横梁全长增加薄板覆盖,显著提升结构整体刚性与抗弯能力。

结果: 横梁下垂仅 19 毫米,强度表现出众,堪称本轮测试中最优方案。

综上所述,对于准备打造大型星际战舰的搭建者而言,无论是选择锁扣式结构还是支架增强方案,科技件和结构薄板都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资源。
到了九月,确保库存中拥有充足科技件与支架,将成为飞船稳固度能否达标的决定性因素。
写在最后:让飞船梦想起飞
无论是从一块零件开始构思,还是参考灵感图集或手绘草图启动创作,打造一艘属于自己的星际战舰从来都不仅仅是拼搭积木那么简单。
它是一场创意与结构的较量,是审美、耐心与技术的交汇点。每一次规划、测试、甚至失败,都是推动作品走向成熟的关键一步。
这场挑战并非只关于速度,更关乎积累、准备与表达。提前构思、合理囤砖、打好框架……这些都将成为支撑整艘飞船顺利升空的幕后功臣。
而在不断地尝试与改良中,那些原本散落在储物盒中的零件,最终将化为一艘令人惊叹的太空巨舰,承载着搭建者的想象与热爱,驶向创作的星海。
评论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