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一片遥远的深山老林,乐高考古挖掘小队展开了一场激动人心的探险。

随着第一铲泥土被移开,小队发现了一具 三角龙(Triceratops)化石,头部巨大的骨质颈盾保存完好,为这场史诗般的发现拉开了序幕。

紧接着,第二具化石从泥土中浮现一只 腕龙(Brachiosaurus)化石,那高耸的颈骨几乎贯穿整个发掘地,仿佛依旧在远古的森林中觅食树冠上的嫩叶。

继续深入,小队发掘出第三具化石:一只体型修长的 双脊龙(Dilophosaurus)化石。位于头骨顶部的骨质冠,形状类似精美并列的弧形饰物。

不久之后,第四具化石被发现——一只优雅的 蛇颈龙(Plesiosaurus)化石,这次发现将小队的研究范围从陆地扩展到了远古的水域世界。

最后,第五具化石惊艳亮相——一头威严的 剑龙(Stegosaurus)化石。它那标志性的背部骨板和尾端的尖刺被完美保存。

这次探险不仅是小队考古事业的高光时刻,也是对史前生命多样性的致敬。
他们将这些珍贵的化石运回乐高自然历史博物馆,每一位参与者为探索未知的奇迹而倍感自豪。


今天的乐高 ideas 万票作品欣赏,为大家带来的是 Mukkinn 设计的《恐龙化石骨骼 》。
它在 2018 年 10 月 10 日成功达成万票挑战,并在 2019 年 5 月 21 日,成功获批,进入生产!
模块化构造

- 底座设计:底座采用浅色砖块模拟地质环境,同时为化石模型提供支撑。
- 化石主体:每一具化石的骨骼部分可拆分为头骨、脊椎、四肢和尾巴等独立组件。
拼接技术的多样性


- 技术零件应用:骨骼中大量使用技术零件(如连接杆和销钉),以支撑骨架重量并增强稳定性,特别是在长颈和尾部等需要平衡的区域。
- SNOT 技术:在头骨、脊椎和其他细节部位广泛使用了 SNOT 技术,提升模型的立体感和细节表现力。
动态与比例还原



- 动态关节:恐龙的四肢和尾部常配备可活动的关节,允许摆出不同的动态姿势,模拟恐龙生前姿态。
- 比例精细:各恐龙模型严格按照比例设计,例如腕龙的长颈、三角龙的颈盾和剑龙的背板等,都与真实恐龙的解剖特征相符。
细节雕琢

- 头骨结构:如三角龙的颈盾与蛇颈龙的长颈,通过精细的零件组合体现其标志性特征。
- 脊椎与肋骨:使用弯曲砖块和软管等零件,拼出流畅的脊椎与肋骨线条。
官方版本



虽然乐高最终发型的版本 21320 恐龙化石与原作品差距较大,但是在细节和配色上都进行了提升。
那么,你喜欢哪个版本呢?
*资料来源:lego.ideas、网络
评论留言